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2.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重点: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 2.难点:探究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进步的原因及影响。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代步工具

(1)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2)自行车

①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②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③20世纪50年代以后,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 (3)摩托车:改革开放以来,摩托车逐渐成为城乡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

(4)汽车: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出租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家庭汽车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2.交通运输 (1)轮船

①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②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2)火车(铁路)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②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3)城市交通

①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②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③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④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 (4)民航

①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②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3.特点

(1)近现代社会,交通工具更迭的速度加快。 (2)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现代中国并行应用。

[易错警示] 近代与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是铁路主权问题。近代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以便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便于发展地区经

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事业 (1)背景

①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 ②中国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 (2)历程

①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建立,邮传脱离海关,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得到进一步扩展。 2.电信事业 (1)有线电报

①开端: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②发展:随后几年,中国电报线路遍及18个省,加强了中央与边疆之间以及各大城市之间的联系。

(2)无线电报

①1906年创设以来,获得了一些发展。 ②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3)电话

①1882 年传入中国。

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邮政和电信合一。 ③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位。 3.交通、通信工具的作用

(1)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 (2)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3)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4)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思维点拨] 中国近代社会交通、通讯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也给西方列强进一步侵略、控制和掠夺中国带来了更多便利。 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 知识精要

1.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 2.现代化邮政的建成和电话、电报等新式高效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是近代百年中国通信手段发生巨大变化的集中表现。 3.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促进了人 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

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史料一] 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李鸿章的奏请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他们说什么火车会“烟伤禾稼,震动寝陵(清朝皇陵)”,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他们的结论是,铁路“为祖宗所未创,

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而顺舆情”。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近代时期阻碍我国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 [史料解读] 史料中的第一句话,说明李鸿章为解决燃料不足问题奏请修筑铁路。后面内容则分析了奏请的结局,注意关键信息“顽固的王公大臣”“群起攻击”“守旧势力”“惊耳骇目,鬼神呵谴”“立予停止”“缩短”,反映了传统观念和封建顽固势力阻挠了近代铁路的兴建。

【提示】 传统观念和守旧力量的阻碍;清政府顽固派的迂腐守旧和政局动荡;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史料二]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 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 200公里,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认识。

[史料解读] 注意史料中数字信息的变化,表明了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修筑的铁路长度大大

00e5b26m8f4mu7526k929d31q9p6am00e8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