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本雅明美学思想中的技术观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技术时期的艺术——本雅明美学思想中的技术观 所属栏目 > 本雅明研究

作者:朱宁嘉 发布时刻:2003-12-26 11:06:38 点击数:41

本雅明曾被称为20世纪最富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美学思想丰硕博大,其中含有神学、科学、哲学、诗学的因素。其中,本雅明对技术时期的艺术的试探,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诗学观念,对新的美学观念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值得咱们关注。

本雅明对技术时期艺术特征的关注,集中在他的《机械复制时期的艺术作品》、《讲故事的人》、《作为生产者的作者》、《发达资本主义时期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等论著中。

面对20世纪生产力飞速进展,科技愈益居于人类生活的中心,技术的进展,造成古典艺术走向终结,现代艺术走向支离,现实的艺术实践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转变,本雅明尽力从理论上予以把握、阐释,并形成相应的理论。他提出了描述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更替的艺术生产理论,又特别对20世纪新崛起的电影艺术理论进行了深切探讨。

本雅明对技术(作为媒介或工具)对艺术领域的介入和由此而带来的后果应该如何评价充满了悖论:一方面,本雅明的《发达资本主义时期的抒情诗人》和《机械复制时期的艺术》,作为理论对现实生活与文化现象的一种回应,与法兰克福其他成员一样,都对文化工业的生产商业性和暴力可能进行了很有说服力的解释;另一方面,因为他的理论中有对艺术复制和文化工业的若干的辩护性的观点和观点,即意识到“由技术复制创造出来的美学作品的侵入,已经为政治上进步的群众艺术创造了可能性。”(马丁·杰:《阿多诺》,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3页。)而特立独行于法兰克福,因此他的观点在法兰克福学派之内又并未取得普遍性赞同和支持。

他对艺术复制和文化工业产生的“震惊”感和对已经逝去的传统文化的“光晕”的怀恋,既是他的切身体验,也是他的学理分析的结果。他没有在为艺术复制和文化工业产生“震惊“作用而拒拆它,相反却极为理性而冷静地考察或描述了它们的出现对艺术生产方式和功能的踊跃改变,和在这种改变中寻求一种政治上进步的群众艺术创造的革命可

能。一样,也没有因为对“光晕”的怀恋阻止他对传统艺术中潜在的美学霸权问题的忽略;法西斯按照政治的需要,在不动摇所有制的前提下,利用技术来为自己的政治造神,“公共具有着改变所有制关系的权利:而法西斯主义则试图在所有制关系的保护中对此作出反映。”(Walter

Benjamin的〈机械复制时期的艺术作品〉P67)如此的结果是:生产力的自然运用被所有制秩序所遏制,那么就会产生对技术的非自然运用。从本雅明的立场来看,韵味艺术的叙事整合能力,它的唯一性和神秘性同权威和膜拜功能相联系,极易成为滋长法西斯主义的温床。因为法西斯主义无非是一种基于巫术仪式和宗教崇拜的恶性膨胀的力量,它在社会生活上的表现就是“政治审美化”,即利用种族神话而实行反复仪式化的压迫性崇拜。“法西斯主义……以领袖崇拜强迫公共屈膝伏地,与此相对应的是对机械的压制,即强制它为生产膜拜价值服务。”

在本雅明之前,先贤们已经从正反两方面对技术介入文学发表了各自的意见。溯源亚理士多德的知识论则以为技术增进了人类的进展,固然也包括人类的文化生活方面,溯源柏拉图的是从伦理道德角度反对技术介入文学。固然这里所讲的技术,既指人类改变与控制自然的物质技术外,还指一种才能,其中也包括文艺创作的技能、手法。先贤们无论是对技术介入文学持肯定仍是持否定态度,技术是人类达到其目的和意愿的、外在于人的工具。问题是咱们还能不能抛开技术来试探文学问题。

早在古希腊时期,技术与艺术是同源的,而且在实际的艺术创作中,无论是出于纯粹实用的抑或纯粹审美的艺术创作都需要技术的或技能的介入才能最后完成。而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现象不同,机械制作和精神创造的品级区分被肯定下来,精神创造领域中技能的个体化性质让人难以描述并捕捉,也不排除有的人为垄断知识的拥有权故意将技能神秘化,技能的运用被创造的神话所掩盖了,而知识分类、学科建制更强化了技术与创造的对立,机械技能的创造性被遮蔽了。渴望无穷的人类不甘愿自身的有限、反复着夸夫追日的行动,把赞美颂扬之词奉献给可遇不可求的创造、或自己无法把握的现象是自但是然的事,印象派画家在意识到印象的转眼即逝,仍不舍弃快速作画的尽力,追求以几近疯狂的尽力捕抓住印象。虽然这种看似好笑的行为恰正是人类构造自身神话的原动力,要超越自我、超越有限。而摄影技术的产生,机械的作用打破了人的自我造神的可能,一贯听凭人差遣的机械,第一次实现了人渴望实现却又无力实现的梦想。祛除创造意会、顿悟魅力以后,作为科学发

明的摄影,以其技术的运用步入创造的殿堂,以其图像的呈现组成审美的图画。

一、经验/体验

所谓“经验”,本雅明以为就“是存在于集体和个人生活中的传统物”“是曾经存活于人们记忆中的相关的事物”。问题是以往经验的表象,被历史捕捉的形象虚幻而转眼即逝,它只是咱们想象的一个虚构,是移情胜利者的产物,它删汰了历史现实的具体性和丰硕性,是对历史简约化和主观化的做法。

在他眼里,经验世界在技术高度进展的现代工业社会,一方面,面对媒介社会信息内爆,加重了人们的断裂感和挫折感,主体的精神和情感被零散化了,想象、意志和激情已无容身之地,面对新的语境,咱们无心亦无暇深刻地交流,机械复制技术为快捷高效地反复利用“存在于集体和个人生活中的传统物”,以表达当下情感和精神成为可能,但同时,由于“曾经存活于人们记忆中的相关的事物”被反复利用进程也正是它不断被消耗进程,所以,“超级明显,经验已经贬值。”另一方面,新技术的进展催生了体验这种“人用经验的方式愈来愈无法同化周围世界的材料”时把握世界的方式。(Walter

Benjamin,On Some Motifsin Baudelaire,in Illuminations (New York:Har-court Brace & world, Inc., 1968)

158。)是经验的持续性断裂的标志。它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在技术复制如此一个历史转折时期,人类感知机制所面临的任务以单纯的视觉方式,即以单纯的经验根本无法完成,渐渐地按照机械制作要求的引导,即通过适应去完成而产生的。

本雅明在比较画家和摄影师的作品不同时就说过:“画家提供的形象是一个完整的形象,而电影摄影师提供的则是一个分解成许多部份的形象,它的诸多部份依照一个新的原则从头级接在一路。”(《机械复制时期的艺术品》P50-51)叙述艺术已经走到了它的止境,因为“电影致力于培育人们那种以熟悉机械为条件的新的统觉和反映。”(《机械复制时期的艺术作品》P22)这种机械的组合方式已经完全摧毁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确立的、被古典主义奉为圭臬的、通过因果关系使整个叙述成为有机的整体的艺术原则。令人感到为难的,不,应该说是令人感到更成心味的是“电影对现实的表现……正是通过其最强烈的机械手腕,实现了现实中非机械的方面。”(《机械复制时期的艺术品》P51)现代人生存的一个首要特征就是“经验”(Erfahrung)维度的缺失,不否定它呈现了个体(经验主体)情感、想象、意志割裂后的生活状况;是发达资本主义时期人们的生存竞争更为激烈、异化更为严峻的一

本雅明美学思想中的技术观

技术时期的艺术——本雅明美学思想中的技术观所属栏目>本雅明研究作者:朱宁嘉发布时刻:2003-12-2611:06:38点击数:41本雅明曾被称为20世纪最富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0cbz9n2pl0weks4q8jb3z01x0bw3600n6k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