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策略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中学教育改革在教育观念、课程结构、教材、教学方法以及各学科具体教学等几个方面的全面展开,给中学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强调中学体育课程应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努力构建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但我们也发现,由于缺乏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改革的理念追求,目前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着闻风而动的盲目追随和形式主义。例如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教学实质却没有变化,过分强调竞技运动技术传授和知识的系统化;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学生个体差异和进步幅度重视不够。这严重影响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笔者就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作一些分析。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
体育教学过程并不是直接的身体锻炼过程,体育教学不等于健身,单靠体育教学也解决不了增强学生的体质问题。但这并不等于体育教学与增强学生体质无关,更不意味着运动教学就是体育教学。遗憾的是,传统的体育教学虽然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名,却在长期的实际教学中,花相当多的时间传授运动技术和技能。这里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要区分运动教学与体育教学。运动教学只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部分,而且是一个非本质的部分。从本质上将,体育教学过程是一种系统运行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通过确定目标、激发动机、理解内容、进行身体反复练习、反馈控制与评价等环节组成的。把体育教学过程看成是传授、学习健身知识技能的过程,这会不会太窄?如果对体育知识技能的理解形成了共识,这种强调或许没有实际意义。可是,长期以来把体育知识技能理解为运动技术技能的传统偏见,强调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传授、学习健身知识技能,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体育教学过程的具体问题
1、教学观念。 体育教学改革虽然在全方位进行,但不少教学改革者在实践中却只热衷于操作层面上外在课程形式的改革,过分追求一种表面上的热闹、活跃,学生内在情感和学习动机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其根本原因,就是许多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观念没有根本转变。为什么没有转变?并不是体育教师不想转变,不能转变。而是因为第一,现实社会中,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忽视或轻视体育的行为、观念、思想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第二,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太大,除常规的体育课堂教学外还有大量的课外工作,如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及学校运动队的训练等;第三,缺少改革的理论导向和具体指导,同时上级教研部门给教师的教改指示大多是口号式指示,“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等。大部分体育教师不了解设计的意图,缺乏教学改革的必备技能,而且也没有多余时间去学习探究这些问题,使体育教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 学校体育的一个致命伤是学生学了十几年的体育,在他们走
1
出校门后,竟与体育再见了。这与体育教学忽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能力和锻炼习惯相关;与我们把体育理解为机械被动的教育有关;还与我们没有在体育课堂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原理和应用运动技术锻炼身体的方法有关。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所偏重的是一个技术怎么教,一个动作怎么做,忽略了对学生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忽视了对学生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健身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无所适从,无所收获,这无疑是体育教学的失败!
3、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竞技运动一整套的项目、规则和办法规范了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这些规则严密、技术要求高的项目,使天性好动的学生望而生畏,积极主动去锻炼的学生有减无增。体育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掌握科学健身方法等为主要内容,而竞技性运动项目,则是从体育竞技的角度出发,以实效性为原则,选用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技术为模式,通过程序化训练过程,达到完善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这些运动技术,虽然有助于学生已具有的运动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但对体育教育来说,显然脱离了其内涵,只能是一种外部的行为要求,未必是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最佳活动内容,而且警觉化的强身指向在于片面强调体育对人体的改造作用,过分追求人的身体活动能力的不断超越和自我精神的磨练,因此,竞技化的体育教学必然会偏离正确的健身目的,违背人的自然生长、发育和发展规律,不实际地要求学生片面追求运动能力的超越,崇尚于外在的强筋壮骨、体能达标。
4、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主动地、活泼地进行学习。与此相适应,在体育教学设计上,也要从“教师中心”转向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能象过去那样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容器或“练习机器”去安排教学。在体育教学手段上,要从教师单纯“灌输”为主的方法体系转向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为主”的学法设计;由简单的“一刀切”方法手段转向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在一定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使学生的一般发展、共同发展与特殊发展、差别发展相结合,从而尽可能地为学生学习和锻炼创造条件,满足和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
5、教学评价。 那种教学评价的划一化,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基础差异,埋没了学生的主观努力和进步幅度,以笼统的划一标准进行教学评价,既缺乏激励性又失公允性。考试,是对人的某种能力的公平检验。既然是公平检验,那就要有时间上、方式上、内容上、评判标准上的同一规定。平时考核很难做到这一系列的同一规定,因而也就很难成为一种公平检验的手段。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验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自我,从中获得激励,不断鼓舞自己向新的目标冲击。然而教学评价的划一化,忽视了学生的进步,显然也就谈不上有何激励性。
6、采取的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求教师变传统的知识“遗传型”教学为探索型教学和发展型教学,体育教学就是要改变传统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过分强调运动技术和知识的系统化;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评价的体育教学。为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改变以“增强体质”和“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全面发展的新观念;改变“三基”教育的传统目标,突破以传授竞技
2
体育项目技术为主的教学体系,树立以终身体育为主多种体育形式并存的教学观念。这些就需要充分发挥和营造民主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和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使学生在自练和自评的体育锻炼实践中养成经常体育锻炼的习惯。一些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和领会现代教学观,头脑中还是根深蒂固的“遗传型”和“灌输型”教学观,因此很容易单纯去追寻没有理念的教学形式的现象。如目前许多学校都尝试了选项教学、小集团教学、体能分班教学、个人特长分班教学等形式和方法,以努力弥补传统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但是,由于教学观念的落后、教学思想僵化,使得这些教改尝试大多停在形式的层面,难以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精神实质真正体现到体育教学中去。 (2)、重新设定教学目标。 当前要注意的问题是,必须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意识、能力、习惯的培养 紧密结合起来。过去,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把许多精力放到对某个动作的精雕细刻,考核学生的体育能力也往往用技评或跑表、米尺去丈量,这种做法脱离了学生身体发展的需要,背离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得不偿失。对此,我们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对体育有基本认识和积极态度,懂得健身的意义,树立终身健身的观念。掌握健身的知识和方法,能运用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进行经常锻炼,同时要具有独立进行健身的能力和习惯。知识和技能只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中介,不是能力自身,所以,学生健身能力的形成是以身体为基础,知识技能为中介,通过专门的教学、专门的教学内容和专门的方法实现的。 (3)、遴选教学内容。 运动是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素材,对它的加工就是所谓的竞技运动体育教材化,这是体育教师准备教材的重点、难点。体育教师要学会从各个角度对体育课程内容素材的竞技运动进行加工改制:一是在具体的教材内容上,简化教材的技术结构,逐步改变纯竞技式的、成人化的运动项目,渗进一些与教材项目有关又能进行游戏或比赛的内容,如小学的蹲踞式跳远踏板起跳,空中技术就应简化;球类教材也可以简化,篮球的“三人制比赛”,足球的“三人或五人比赛”等内容,简化了规则,简化了活动形式,教学效果很好;二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抓住运动中的主要因素简化规则。还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强的项目,如健美、舞蹈、艺术体操等,根据地域性的特点增加民族传统项目,如武术、毽球等。总之,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突破竞技运动结构的约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4)、优化教学方法。 改变过去以“教”、“灌”为主的方法体系,注意引导和启发。体育教学要由过去学生“跟着练”转向学生“自主练”,做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同时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搞简单的“一刀切”和“强制命令”,确保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都有提高。只有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才可能使学生成为自身素质发展的主人,才能使学生获得主动的发展。因此,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时应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成功的满足,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和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5)、改革考核方法。 要充分利用体育考核的良性反馈调节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在体育考核中一些学生尽管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却难于获得较好成绩而有些学生单凭身体条件的先天优势就可取得优异成绩的不合理现象。体育成绩考核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