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塞翁失马故事的唯物辩证法思考
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这个故事里,马亡,带骏,好骑,折髀,征战,跛故,环环相扣,有前因有后果,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马亡进而有骏马,因而其子好骑,前者促进、导致后者,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体现了事物的永恒发展。
用矛盾分析法来看,“福”与“祸”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不同的方面,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又相互依赖、相互转化。所谓矛盾,就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塞翁失马一环扣一环的情节也正是矛盾间的相互转化与相互斗争的体现。
儿子爱好骑马,然而骑马总有摔的危险,偶尔的一次摔下来也许并不会摔伤,但摔的次数多了,不免会有受重伤的危险,比如摔折了大腿,这反映了事物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人们的一吊一贺,一次次的否定当初的看法,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这样的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
此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从中看到无论遇到福还是祸,都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这样,无论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他还进一步提出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转化的观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但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也有很大局限性。一是他没有看到事物对立面的转化所需的条件,二是把对立
面转化看成是循环往复的过程,而不是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结果使他的辩证法思想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
塞翁失马的故事让我想起范仲淹的一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高中初学时并没有很多感受,但到了大学,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简单,有很多开心的事情,也有很多不快的事情,常常变幻莫测,甚至急转直下,总会有乐极生悲和喜极而泣的突变。这让我感到很郁闷。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便成为我这两年的目标,我希望能像范仲淹和塞上老人那样,不会被生活中的琐事牵绊心情,乱了思想,时时刻刻都能拥有泰然处之、安然自适的心境,对人对事对物的心态是徐志摩留给林徽因的话:“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超然物外,自由自在。虽然我知道这对目前的我来说还很难,毕竟我经历的太少,在自己的象牙塔内如坐井观天,还很需要磨练。生活还在继续,前面的路况如何无从得知,因此我只得静心,留意,认真和执着。
关于唯物辩证法: 辩证法,有三种基本的历史形式: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具体的,辩证法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两个基本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存在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个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另一个是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三个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三条,即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对基本范畴: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是: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马 班级:学号:姓名:原 结 课 论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