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1、 城市道路分类:包括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2、 道路红线概念:道路红线系指划分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生产用地及其他设备用地的分解控制线。
3、 红线的作用:是控制街道两侧建筑不能侵入道路规划用地(包括围墙不能侵入),红线不但是具体道路单项工程的设计依据,也是城市公用设施各项管线工程的用地依据。 4、 红线的设计内容:①确定道路红线宽度。②确定道路红线位置。
5、 城市道路组成:①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②人行地道(包括地下人行道和人行天桥)。③交叉口、步行广场、停车场、公共汽车站。④交通安全设施,如照明设备、护栏、交通标志及标线等。⑤沿街设施,如电线杆、给水栓、邮筒、电讯等。⑥地下铁道、高架桥、立交桥等。⑦绿化带。
6、 城市道路特点:①功能多样②组成复杂③行人交通量大④车辆多、类型杂、车速差异大⑤道路交叉点多⑥沿路两侧建筑密集⑦道路交通连系点⑧艺术要求高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影响因素多⑩政策性强。 7、 城市道路网类型和规划技术指标:①非直线系数是指道路起迄点间的实际交通距离与此两点的空间直线距离之比。不同型式的干道网,其非直线系数是不一样的。②干道网密度是指干道总长度与城市用地面
222
积之比(km/km)。③道路面积密度是指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与城市用地面积之比(km/km)。④居民拥有道
22
路面积密度,又称道路占有率,是指道路面积密度(%)和人口密度(人/m)之比(m/人)。 8、 单行道:只允许机动车辆沿同一方向行驶的道路。
9、 客运道:限制载重汽车和非机动车行驶,只允许小客车和公共汽车通行的道路。 10、行车道:城市道路上供各种车辆行驶的部分。
11、路侧带:位于城市道路行车道两侧的人行道、绿带、公用设施带等。
12、 城市道路规定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宽度:根据我国对公路和大、中、小城市道路的行驶车辆观测得出,主干路和高等级公路上的小型车车道宽度宜采用3.5m,大型车车道或混合行驶车道宽度则采用3.75m,支路上最窄不宜小于3m。非机动车道主要供自行车行驶,应根据自行车设计交通量与每条自行车道设计通行能力计算自行车车道条数。非机动车道的总宽度包括几条自行车车道宽度及两侧各25cm路缘带宽度。
13 、城市道路各种横断面形式优缺点和适用条件:①单幅路占地少,投资省,但各种车辆混合行驶,于交通安全不利,仅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大非机动车较少的次干路、支路以及用地不足拆迁困难的旧城改建城市道路上。②双幅路断面将对向行驶的车辆分开,减少了行车干扰,提高了车速,分隔带上还可以用作绿化、布置照明和敷设管线等。它主要用于各向两条机动车道以上,非机动车较少道路。有平行道路可供非机动车通行的快速路和郊区道路以及横向高差大或地形特殊路段亦可采用。③三幅路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开,对交通安全有利;在分隔带上布置绿带,有利于夏天遮阴防晒、减少噪音和布置照明等。对于机动车交通量大、非机动车多的城市道路上宜优先考虑采用。但三幅式断面占地较多,只有当红线宽度等于或大于40m时才能满足车道布置的要求。④四幅路不但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开,还将对向行驶的机动车分开,于安全和车速较三幅式路更为有利。它适用于机动车辆车速较高,各向两条机动车道以上,非机动车多的快速路与主干路。
14、道路中桩坐标放线法程序和主要内容:①测设程序:先沿路线方向布设导线,后测设道路中桩;②测设内容:a.测设附合导线:沿路线选定导线点,测量导线点三维坐标,再计算导线三维坐标闭合差和相对闭合差,并进行三维坐标改正;b.计算道路平曲线各要素;c.计算道路平曲线各主点桩号;d.计算道路中桩三维坐标;e.利用导线点测设道路中桩。③放线步骤:先在导线点安置仪器,后视已知点,键入坐标,完成定向工作,再键入待放点的坐标;转动仪器照准部,使水平角显示为0度00分00秒,完成待放点的定向;接着置反射棱镜于待放点的方向上,使距离显示为0.000时,即为待放点的精确点位。 16、街沟:指城市街道路面边缘处,由立缘石与平石或铺装路面形成的侧沟。
17、锯齿形街沟:交替改变侧沟的侧石高度,使街沟纵坡由升坡到降坡再到升坡,街沟纵坡线呈锯齿形状。 18、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的地点。
19、合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的地点。 20、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交互交叉的地点。 21、视距三角形:由停车视距所组成的三角形。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22、识别距离:为保证车辆安全顺利通过交叉口,应使驾驶员在交叉口之前的一定距离能识别交叉口的存在及交通标志等,这一距离称为识别距离。
23、交织:指的是两股车流在短距离内连续进行合流、分流的交通现象。
24、交织长度:车辆在相互交织时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驶的距离成为交织长度。
25、交织段长度:当相邻路口之间有足够的长度,使进环和出环的车辆在环道上均可在合适的机会相互交织连续行驶,该段距离称为交织段长度。
26、交织角:右转弯车道的外缘1.5m和中心岛缘石外1.5m的两条切线的夹角。
27、方格网法:在交叉口平面上,平行于道路中心线画出一定边长的方格网线,用补差法求出所需要的等高点。
28、圆心法:在路脊线上,按施工要求每隔一定距离或等分定出若干点,并与转角曲线的圆心连成直线(只连到转角曲线上),即得圆心法标高计算线网。
29、等分法:将路脊线等分为若干份,相应地把转角曲线也等分为相同份数,连接对应点,即得等分法标高计算线网。
30、交叉口设计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在进行交叉口设计时,一方面要保证车辆与行人在交叉口能以最短时间顺利通过,使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能适应各条道路的行车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正确地进行交叉口立面设计,保证转弯车辆的行车稳定,同时满足排水要求。主要内容:①交叉口形式的选择。②交叉口通行能力的计算。③交叉口车道数量及车道宽度的确定。④附加车道设计。⑤视距的保证。⑥转角缘石半径的确定。⑦人行道及过街横道的设计。
31、 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方法:设置专用车道、使用互通式立体交叉、使用环形交叉或绕街坊变左转为右转。
32、城市道路交叉口机动车辆交通组织方法:设置专用车道、实行交通管制、使用环形交通等变左转为右转、渠化交通、实行信号管制。
33、确定交叉口车道数原则:车道通行能力的总和必须大于高峰小时交通量的要求,不允许驶出方向的车道数少于进入交叉的直行车道数。
34、交叉口立面设计的目的和基本要求:目的是合理确定交叉口范围内相交道路共同构筑面上各个点的设计标高,统一解决行车、排水、建筑艺术三方面在里面位置上的要求,使相交道路在交叉口处形成一个平顺的面,以保证行车顺适、排水通畅,并与周围建筑物的地面标高协调。基本要求:是首先应满足主要道路的行车方便,在不影响主要道路行车平顺的前提下,适当变动主要道路的纵坡和横坡,以照顾次要道路的行车需要。
35、相同等级道路相交以及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的特征断面确定方法:①相同等级道路相交:一般维持各自的纵坡不变,而改变它们的横坡度。通常是改变纵坡较小道路的横断面形状,将路脊线(路拱顶点的连线)逐渐向纵坡较大道路的车行道边线移动,使其横断面的横坡度与纵坡较大道路的纵坡一致。对于十字形和T形交叉口,其特征断面为交叉口边界处、转角曲线切点处和交叉口对角线处。对于斜交过大的Y形交叉口,其路中心线不宜作为路脊线,应加以调整。选定路脊线时,既要考虑行车平顺,又要考虑整个交叉口的均衡美观。路脊线通常是对向行车轨迹分界线,即车行道中心线。在交叉口上,路脊线交点(多边形重心)就是控制标高位置。Y形交叉口特征断面为交叉口边界处、转角曲线切点处和交叉口对角线处(路脊线交点和转角曲线中点连线)。②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主要道路的纵、横断面均维持不变,而将次要道路双坡横断面,逐渐过渡到与主要道路纵坡相一致的单坡横断面,以保证主要道路的交通便利。对于十字形和T形交叉口,其特征断面为交叉口边界处、转角曲线与次要道路相切处、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路脊线交汇对角线处。对于Y形交叉口,其路中心线不宜作为路脊线,应加以调整。Y形交叉口特征断面为交叉口边界处、转角曲线切点处和交叉口对角线处(路脊线交点和转角曲线中点连线)。
39、 跨线构造物:是相交道路的车流实现空间分离的主体构造物,指设于地面以上的跨线桥(上跨式)或设于地面以下的地道或隧道(下穿式)。
40、 正线:是组成立体交叉的主体,指相交道路的直行车行道,主要包括连接跨线构造物两端到地坪标高的引导和立体交叉范围内引导以外的直行路段。
41、 匝道:是立体交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供上、下相交道路转弯车辆行驶的连接道,有时也包括匝道和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正线以及匝道与匝道之间的跨线桥或地道。
42、 出入口:由正线驶出进入匝道的道口为出口,由匝道驶入正线的道口为入口。
43、 变速车道:为适应车辆变速行驶的需要,而在正线右侧的出入口附近设置的附加车道称为变速车道。 44、 上跨式:是用跨线桥从相交道路上方跨过的交叉形式。
45、 下穿式:是利用地道或隧道从相交道路的下方穿过的交叉形式。 46、 子叶式:是用两个环圈式匝道来实现车辆左转的全互通式立体交叉。
47、 环形: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因匝道不足而共同使用,且有交织段交叉,称之为环形立体交叉。 48、 端部:是指匝道两端分别于正线相连接的道口,它包括出入口、变速车道及辅助车道等。 49、 平行式:是在正线外侧平行增设的一条附加车道。
50、 直接式:不设平行路段,由正线斜向渐变加宽,形成一条与匝道连接的附加车道。
51、 交通标志:是立交不可缺少的安全导向设施,主要包括指路标志、指示标志、禁令标志和警告标志。 52、 交通标线:是立交交通安全设施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用漆类涂料涂绘各种线形的方法,表达指示、警告、禁令及指路的内容,其作用是对车辆及行人交通进行管理。
53、 城市立交特点、组成和设置目的:特点:城市立交一般不收费,相邻立体交叉间距较小,须考虑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用地较紧,受地上和地下各种管线及建筑物影响大,拆迁费用高,多采用地下排水系统,施工时要考虑维持原有交通和快速施工,重视设计的美观和绿化,常作为一种城市景观来设计,立体交叉形式复杂、多样,往往为多层式。组成:跨线构造物、正线、匝道、出入口、变速车道。设置目的:可使各方向车流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行驶,消除或减少了冲突点;车流可连续稳定地行驶,提高了车速和道路的通行能力;控制了相交道路车辆的出入,车辆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保证了行车安全和畅通。
54、 三路和四路互通式立交形式:三路:①喇叭形。②环形。③不完全定向型。④完全定向型。四路:①苜蓿叶式。②环型。③菱形。
55、 左转匝道形式:①直接连接型匝道。②半直接连接型匝道—半直接式。③环圈形匝道—间接式。
56、 匝道平面和纵面线形设计特点。匝道平面线形特点:①匝道平面线形要素仍然是直线、圆曲线及缓和曲线,但由于匝道通常较短,难以争取到较长直线,故多以曲线为主。②对右转匝道及直接式左转匝道,可采用单曲线或多心复曲线。③对半直接式左转匝道,其平面线形可由反向曲线与单曲线或复曲线组成。④对环形左转匝道,最简单的是采用单曲线,它设计简便,但与匝道上车速的变化不适应。最好采用曲率半径由大到小再到大的水滴形或卵形曲线,可满足车速变化要求,但设计计算比较复杂。另外,考虑减少占地和造价,环形匝道常采用最小半径。匝道纵面线形特点:①纵面线形多受其两端相连接正线的纵坡大小及坡向限制。②右转匝道纵面线形常由一个以上竖曲线组合而成,但纵坡较小,起伏不大,竖曲线半径较大。③左转匝道一般由反向或同向竖曲线组成,反向竖曲线的上端多为凸形,下端多为凹形,中间宜插入直坡段,也可直接连接;同向竖曲线宜加大半径,连成一个竖曲线或复合竖曲线。④纵坡设计应尽量平缓,最好一次起伏,避免多次变坡。出口处竖曲线半径应尽可能大一些,以使误行或其他原因要倒车时不致造成危险或引起阻塞。入口附近的纵面线形必须有同正线一致的平行区段,以看清正线,安全驶入。
57、 车道平衡原则:①两条车流合流以后正线上的车道数应不少于合流前交汇道路上所有车道数的总和减一。②正线上车道数应不少于分流以后分岔道路的所有车道数总和减一。③正线上的车道数每次减少不应多于一条。 58、 收费站设置位置:①一种是直接设在主线上,也称路障式,多用于主线收费路段的出、入口处;②另一种是设在互通匝道或连接线上,一般用于互通式立交,以控制相交道路上的车辆进、出主线的收费。
59、 枢纽站:在城市居民大量集散之处,常设有数条公交线路经过,这里上下车和换乘的乘客多,为了方便乘客,各条线路站点常设得比较集中,相互紧密配合,这种站点称为枢纽站点。 60、 停靠站:停靠站一般都是靠近交叉口设置的,其位置分两种:车辆不过交叉口停靠和车辆过交叉口后再停靠。 61、 合流制:将污水和雨水用同一管道系统排除的称为合流制排水系统。
62、 分流制: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管道系统来分别汇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的称为分流制排水系统。 63、 修建人行地道原则:①重要建筑物及风景区附近,修人行天桥会破坏风景或城市美观。②地震多发地区的城市,人形立交过街设施宜采用地道。③修建人行地道比修建人行天桥在工程费用和施工方法上有利。④由障碍物影响,修建人行天桥需显著提高桥下净空时。
64、 如何消除苜蓿叶式立体交叉主线上的交织路段:为了消除正线上的交织,避免双重出口而使标志简化,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