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感受
——xxx
新课改经历了一段时间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我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下面我就简单谈一下我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感受。
首先,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改的前提和基础。
如果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先进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来自不断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会切实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五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2、由重教师向重学生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3、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 共进的目的;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的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和创造者。
其次,教师要重视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培养。
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直到如今,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仍是我们评价一堂课的重要标准。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学校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把活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并对教师的观点提出疑问和异议;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以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的姿态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课堂上民主的气氛已逐渐形成。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为了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我有了一些设想:课上先由学生阅读,课下自主搜集材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涉及课文内容的题材,制作资料册或小报,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语文学科和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如果只注重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与实际的联系,课堂就会呆板乏味,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机械被动的听,学生很容易产生腻烦心理,时间一长就会溜号,课堂效果差,效率低。本次课改的一个主要突破口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被动、机械、僵化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课堂是否能真正交给学生,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 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既要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又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我们就应该将课堂和生产生活连在一起。如教授《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们就可以拿出荔枝的图片和用幻灯片展示,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加强对荔枝的了解,掌握与荔枝相关的历史知识,可谓是一举多得啊!有很多设想,就是不知道在农村普通高中能否实现,我期待着能有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