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①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公元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②砌:台阶。 (1)“乱”字一语双关,请你写出它在句中的含义。

(2)李煜《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请你找出此词中与它由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答案】 (1)“乱”字既指台阶下的落梅多且乱,也指作者此时心乱如麻。

(2)“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运用比喻,将“离恨”比为“春草”,借助生命力顽强的春草,生动形象地写出离恨的无边无际和难以消除。

【解析】【分析】 (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砌下落梅如雪乱”的意思是:主人公在阶前伫立良久,梅花如雪片一样纷纷落下。“乱”字表面指落梅的纷乱,深层则指主人公愁思的纷乱。

(2)结合诗句理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思是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中“离恨恰如春草”意为离别的愁绪正像春天的野草,运用了比喻,把离愁别绪比喻成春草,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愁绪,有异曲同工之妙。

故答案为:⑴ “乱”字既指台阶下的落梅多且乱,也指作者此时心乱如麻。

⑵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运用比喻,将“离恨”比为“春草”,借助生命力顽强的春草,生动形象地写出离恨的无边无际和难以消除。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⑵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权花明驿墙。 因恩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

(2)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2)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3)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古时旅客为保证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而本诗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很有特征性的景物。茅店又是具有山区特征的景物。“鸡声茅店月”五个字,便把旅客住在茅店里,听见鸡鸣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亮,就收拾行囊,准备赶路等很多内容,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同样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雄鸡报晓,夜色朦胧时,诗人就起床出发,没想到此时外面已经到处都是人迹,自己已经不算早行了。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诗皆用名词,代表了十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内容涵盖丰富,画面多重组合,可以形成各种景象。例如“鸡声”,“鸡”和“声”结合起来,诗人想起雄鸡引颈啼鸣的形象。同样,“茅店”、“人迹”、“板桥”也会使 人联想到不同的画面。如: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3)抓住“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理解诗人的感情,可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 “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⑵ 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⑶ 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只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从诗歌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景物即可。

⑵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⑶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 B. 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诗人很难得到家信。 C. 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D. 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1)B

(2)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之情。 【解析】【分析】(1)ACD正确;

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战火而不是“大火”;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春天望去,诗人对国家破败、山河破碎的局面十分忧虑,几乎到了白发“不胜簪”的地步;家书难得则可表现出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之情。 故答案为:(1)B

(2)本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⑵本题考查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连用两个“难”,突出强调了“别亦难”。

B. 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感情之深。 C. 颈联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的角度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D. 尾联是一种寄语,希望青鸟代为传信,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喜悦之情。 (2)请赏析“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答案】 (1)D

(2)“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融情入景,渲染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解析】【分析】(1)A:正确;B:正确;C:正确;D:错误,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由“到死”,“成灰”的绝望,到“无多路”,可见作者还是抱有希望,不肯决绝。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故答案为:⑴D;

⑵“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融情入景,渲染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能容的理解。要结合语境与诗作的写作背景,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临江仙·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剩①向空山餐秀色,为渠②著句清新。竹根③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注】①剩:更,再。②渠:它。③竹根:指竹林脚下。 (1)请结合语境,赏析“一枝先破玉溪春”中“破”字的妙处。 (2)下面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探梅”,寻访梅花。“探”字有一种前往慰问看望老友的情感融于其中。

B. 诗人首句用老去不再怜惜春花,之后再推出犹爱梅,突出了梅在自己心中的分量。 C. “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是梅的精神写照,也是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 D. 全词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排遣抑郁以及抱负不能施展无比忧愤、痛心的情感。 【答案】 (1)“破”,点破的意思,一枝早绽的梅花点破玉溪的春天。这里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初绽的盎然生机,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2)D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已经有些年迈,有心爱惜花,可心已懒散,却独喜欢那江村边围绕的梅花。一枝花点破玉溪的春天。梅花没有一般的春花鲜艳娇嫩的样子,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全是傲雪耐寒的神韵。 “破”,是点破的意思,梅花一枝斜出,打破了春色闭锁的局面,透露了春之消息。这里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初绽的盎然生机,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2)ABC分析正确。D.全词将人与梅层层夹写,写出梅之幽姿逸韵,及词人对梅花的钟情留连,也展示了作者的情趣和人格。并没有表现诗人寄情山水排遣抑郁以及抱负不能施展无比忧愤、痛心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 “破”,点破的意思,一枝早绽的梅花点破玉溪的春天。这里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初绽的盎然生机,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⑵ D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等。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

对。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中的“酬”“翻似”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翻似”,是反而像,反倒像。

(2)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写了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积极向上的情感。

【解析】【分析】(1)读懂标题和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意思:刘禹锡与白居易在在扬州相逢,在酒席上,白居易曾为刘禹锡作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就回赠了该诗来答谢白居易。“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到乡翻似烂柯人”:久谪归来,自己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翻”同“反”,表示转折,相当于“反而”“却”。“翻似”就是“反而像”。

(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沉舟”二字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故答案为:⑴ “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翻似”,是反而像,反倒像。

⑵ 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写了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积极向上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要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回答,注意作者的写作背景、表现手法的运用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等进行分析。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注】①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公元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②砌:台阶。(1)“乱”字一语双关,请你写出它在句中的含义。(2)李煜《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请你找出此词中与它由异曲同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01963zyae2cg5h8ins237lyd0yjij015r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